團結凝聚力量,使命引領征程。
今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寧夏時強調,要“努力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
牢記囑托,實干奮進。寧夏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考察寧夏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主題,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統籌推進民族團結和共同富裕,制定示范區創建評價標準體系,牽引“六大建設”等各項工作圍繞主線發力、資源力量圍繞主線配置,以改革創新精神努力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引領全區各族干部群眾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一)
發展,是扎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也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生動實踐。
這樣的歷史,貫穿“過去”到“現在”,成為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厚重積淀。
自治區成立之初,來自五湖四海的知識分子、技術人員、產業工人奔赴寧夏,在共同奮斗的火熱浪潮中,第一所高校、第一家醫院、第一個劇院拔地而起——在同心同德同力的奮斗中,希望匯聚,發展日新。
川流的時光,匯聚著溫潤的變化。
鏡頭,定格在熱播劇《山海情》的原型——閩寧鎮。從干沙灘到“金沙灘”,一批批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援寧群體跨越山海、接力奮斗,傾情幫助寧夏打贏脫貧攻堅戰。閩寧鎮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共產黨好、黃河水甜”成為寧夏各族群眾最深情的共鳴。
5年來,寧夏深入實施“六大提升行動”,城鄉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94萬元、1.07萬元提高到4.02萬元、1.64萬元,年均分別增長6.4%、8.8%;“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健康”“互聯網+城鄉供水”示范區建設走在全國前列;率先在西部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目標,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10年提高到11年;率先在全國建成五級遠程醫療服務體系,人均預期壽命由74.7歲提高到76.9歲;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基本建成,村級健身工程實現全覆蓋……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全區上下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各族群眾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二)
變化,是牢記囑托感恩奮進的最好印證,也是回應期盼心聲的答卷。
這樣的變化,連接“舊貌”與“新顏”,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群眾。
從昔日“設施老化、下水不暢、路面破損”的老舊小區到如今的“設施齊全、服務周到、信息便捷”的小區,吳忠市利通區金花園社區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用心用力用情把社區建設成為各族群眾的幸福家園。
我區廣泛開展社區“鄰里節”“百家宴”“我們的節日”等群眾性活動,建設了一批金花園、長城花園式的互嵌式社區,推動創建工作向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窗口單位、群團組織、新經濟組織等基層單位延伸,推動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全區所有市、縣(區)創建成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近年來,寧夏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論述,持續實施黨員干部培元固本、青少年夯基育苗、各族群眾凝心聚魂、社科理論正本清源“四項工程”,創新開展“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成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中心、研究院,舉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討會,全力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各族干部群眾心靈,不斷夯實創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的思想基礎。
凝心聚力共奮進,篤行不怠譜新篇。
寧夏全面落實統籌推進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民族團結和共同富裕“四個統籌”,探索建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體制機制,健全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機制,有形有感有效加快示范區建設,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加快建設美麗新寧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記者 馬越)